Javascript 中,有一个函数,执行时对象查找时,永远不会去查找原型,这个函数是?

hasOwnProperty

所有继承了 Object 的对象都会继承到 hasOwnProperty 方法。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检测一个对象是否含有特定的自身属性,和
in 运算符不同,该方法会忽略掉那些从原型链上继承到的属性。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
《Object.prototype.hasOwnProperty()》

对于 JSON 的了解?

相关知识点:

JSON 是一种数据交换格式,基于文本,优于轻量,用于交换数据。

JSON 可以表示数字、布尔值、字符串、null、数组(值的有序序列),以及由这些值(或数组、对象)所组成的对象(字符串与
值的映射)。

JSON 使用 JavaScript 语法,但是 JSON 格式仅仅是一个文本。文本可以被任何编程语言读取及作为数据格式传递。

回答:

JSON 是一种基于文本的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它可以被任何的编程语言读取和作为数据格式来传递。

在项目开发中,我们使用 JSON 作为前后端数据交换的方式。在前端我们通过将一个符合 JSON 格式的数据结构序列化为 JSON 字符串,然后将它传递到后端,后端通过 JSON 格式的字符串解析后生成对应的数据结构,以此来实现前后端数据的一个传递。

因为 JSON 的语法是基于 js 的,因此很容易将 JSON 和 js 中的对象弄混,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 JSON 和 js 中的对象不是一回事,JSON 中对象格式更加严格,比如说在 JSON 中属性值不能为函数,不能出现 NaN 这样的属性值等,因此大多数的 js 对象是不符合 JSON 对象的格式的。

在 js 中提供了两个函数来实现 js 数据结构和 JSON 格式的转换处理,一个是 JSON.stringify 函数,通过传入一个符合 JSON 格式的数据结构,将其转换为一个 JSON 字符串。如果传入的数据结构不符合 JSON 格式,那么在序列化的时候会对这些值进行对应的特殊处理,使其符合规范。在前端向后端发送数据时,我们可以调用这个函数将数据对象转化为 JSON 格式的字符串。

另一个函数 JSON.parse() 函数,这个函数用来将 JSON 格式的字符串转换为一个 js 数据结构,如果传入的字符串不是标准的 JSON 格式的字符串的话,将会抛出错误。当我们从后端接收到 JSON 格式的字符串时,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来将其解析为一个 js 数据结构,以此来进行数据的访问。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
《深入了解 JavaScript 中的 JSON 》

[].forEach.call($$("*"),function(a){a.style.outline="1px solid #"+(~~(Math.random()*(1<<24))).toString(16)}) 能解释一下这段代码的意思吗?

(1)选取页面所有 DOM 元素。在浏览器的控制台中可以使用$$()方法来获取页面中相应的元素,这是现代浏览器提供的一个命令行 API 相当于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 方法。

(2)循环遍历 DOM 元素

(3)给元素添加 outline 。由于渲染的 outline 是不在 CSS 盒模型中的,所以为元素添加 outline 并不会影响元素的大小和页面的布局。

(4)生成随机颜色函数。Math.random()*(1<<24) 可以得到 0~2^24 - 1 之间的随机数,因为得到的是一个浮点数,但我们只需要整数部分,使用取反操作符 ~ 连续两次取反获得整数部分,然后再用 toString(16) 的方式,转换为一个十六进制的字符串。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
《通过一行代码学 JavaScript》

js 延迟加载的方式有哪些?

相关知识点:

js 延迟加载,也就是等页面加载完成之后再加载 JavaScript 文件。 js 延迟加载有助于提高页面加载速度。

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 defer 属性
  • async 属性
  • 动态创建 DOM 方式
  • 使用 setTimeout 延迟方法
  • 让 JS 最后加载

回答:

js 的加载、解析和执行会阻塞页面的渲染过程,因此我们希望 js 脚本能够尽可能的延迟加载,提高页面的渲染速度。

我了解到的几种方式是:

第一种方式是我们一般采用的是将 js 脚本放在文档的底部,来使 js 脚本尽可能的在最后来加载执行。

第二种方式是给 js 脚本添加 defer 属性,这个属性会让脚本的加载与文档的解析同步解析,然后在文档解析完成后再执行这个脚本文件,这样的话就能使页面的渲染不被阻塞。多个设置了 defer 属性的脚本按规范来说最后是顺序执行的,但是在一些浏览器中可能不是这样。

第三种方式是给 js 脚本添加 async 属性,这个属性会使脚本异步加载,不会阻塞页面的解析过程,但是当脚本加载完成后立即执行 js 脚本,这个时候如果文档没有解析完成的话同样会阻塞。多个 async 属性的脚本的执行顺序是不可预测的,一般不会按照代码的顺序依次执行。

第四种方式是动态创建 DOM 标签的方式,我们可以对文档的加载事件进行监听,当文档加载完成后再动态的创建 script 标签来引入 js 脚本。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
《JS 延迟加载的几种方式》
《HTML 5 <script> async 属性》

Ajax 是什么? 如何创建一个 Ajax?

相关知识点:

2005 年 2 月,AJAX 这个词第一次正式提出,它是 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 的缩写,指的是通过 JavaScript 的
异步通信,从服务器获取 XML 文档从中提取数据,再更新当前网页的对应部分,而不用刷新整个网页。

具体来说,AJAX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1.创建 XMLHttpRequest 对象,也就是创建一个异步调用对象
  • 2.创建一个新的 HTTP 请求,并指定该 HTTP 请求的方法、URL 及验证信息
  • 3.设置响应 HTTP 请求状态变化的函数
  • 4.发送 HTTP 请求
  • 5.获取异步调用返回的数据
  • 6.使用 JavaScript 和 DOM 实现局部刷新

一般实现:

const SERVER_URL = "/server";

let xhr = new XMLHttpRequest();

// 创建 Http 请求
xhr.open("GET", SERVER_URL, true);

// 设置状态监听函数
xhr.onreadystatechange = function() {
if (this.readyState !== 4) return;

// 当请求成功时
if (this.status === 200) {
handle(this.response);
} else {
console.error(this.statusText);
}
};

// 设置请求失败时的监听函数
xhr.onerror = function() {
console.error(this.statusText);
};

// 设置请求头信息
xhr.responseType = "json";
xhr.setRequestHeader("Accept", "application/json");

// 发送 Http 请求
xhr.send(null);

// promise 封装实现:

function getJSON(url) {
// 创建一个 promise 对象
let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let xhr = new XMLHttpRequest();

// 新建一个 http 请求
xhr.open("GET", url, true);

// 设置状态的监听函数
xhr.onreadystatechange = function() {
if (this.readyState !== 4) return;

// 当请求成功或失败时,改变 promise 的状态
if (this.status === 200) {
resolve(this.response);
} else {
reject(new Error(this.statusText));
}
};

// 设置错误监听函数
xhr.onerror = function() {
reject(new Error(this.statusText));
};

// 设置响应的数据类型
xhr.responseType = "json";

// 设置请求头信息
xhr.setRequestHeader("Accept", "application/json");

// 发送 http 请求
xhr.send(null);
});

return promise;
}

回答:

我对 ajax 的理解是,它是一种异步通信的方法,通过直接由 js 脚本向服务器发起 http 通信,然后根据服务器返回的数据,更新网页的相应部分,而不用刷新整个页面的一种方法。

创建一个 ajax 有这样几个步骤

首先是创建一个 XMLHttpRequest 对象。

然后在这个对象上使用 open 方法创建一个 http 请求,open 方法所需要的参数是请求的方法、请求的地址、是否异步和用户的认证信息。

在发起请求前,我们可以为这个对象添加一些信息和监听函数。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 setRequestHeader 方法来为请求添加头信息。我们还可以为这个对象添加一个状态监听函数。一个 XMLHttpRequest 对象一共有 5 个状态,当它的状态变化时会触发onreadystatechange 事件,我们可以通过设置监听函数,来处理请求成功后的结果。当对象的 readyState 变为 4 的时候,代表服务器返回的数据接收完成,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判断请求的状态,如果状态是 2xx 或者 304 的话则代表返回正常。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 response 中的数据来对页面进行更新了。

当对象的属性和监听函数设置完成后,最后我们调用 sent 方法来向服务器发起请求,可以传入参数作为发送的数据体。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
《XMLHttpRequest 对象》
《从 ajax 到 fetch、axios》
《Fetch 入门》
《传统 Ajax 已死,Fetch 永生》

谈一谈浏览器的缓存机制?

浏览器的缓存机制指的是通过在一段时间内保留已接收到的 web 资源的一个副本,如果在资源的有效时间内,发起了对这个资源的再一次请求,那么浏览器会直接使用缓存的副本,而不是向服务器发起请求。使用 web 缓存可以有效地提高页面的打开速度,减少不必要的网络带宽的消耗。

web 资源的缓存策略一般由服务器来指定,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强缓存策略和协商缓存策略。

使用强缓存策略时,如果缓存资源有效,则直接使用缓存资源,不必再向服务器发起请求。强缓存策略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设置,分别是 http 头信息中的 Expires 属性和 Cache-Control 属性。

服务器通过在响应头中添加 Expires 属性,来指定资源的过期时间。在过期时间以内,该资源可以被缓存使用,不必再向服务器发送请求。这个时间是一个绝对时间,它是服务器的时间,因此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客户端的时间和服务器端的时间不一致,或者用户可以对客户端时间进行修改的情况,这样就可能会影响缓存命中的结果。

Expires 是 http1.0 中的方式,因为它的一些缺点,在 http 1.1 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头部属性就是 Cache-Control 属性,
它提供了对资源的缓存的更精确的控制。它有很多不同的值,常用的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设置 max-age 来指定资源能够被缓存的时间
的大小,这是一个相对的时间,它会根据这个时间的大小和资源第一次请求时的时间来计算出资源过期的时间,因此相对于 Expires
来说,这种方式更加有效一些。常用的还有比如 private ,用来规定资源只能被客户端缓存,不能够代理服务器所缓存。还有如 n
o-store ,用来指定资源不能够被缓存,no-cache 代表该资源能够被缓存,但是立即失效,每次都需要向服务器发起请求。

一般来说只需要设置其中一种方式就可以实现强缓存策略,当两种方式一起使用时,Cache-Control 的优先级要高于 Expires 。

使用协商缓存策略时,会先向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如果资源没有发生修改,则返回一个 304 状态,让浏览器使用本地的缓存副本。
如果资源发生了修改,则返回修改后的资源。协商缓存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设置,分别是 http 头信息中的 Etag 和 Last-Modified 属性。

服务器通过在响应头中添加 Last-Modified 属性来指出资源最后一次修改的时间,当浏览器下一次发起请求时,会在请求头中添加一个 If-Modified-Since 的属性,属性值为上一次资源返回时的 Last-Modified 的值。当请求发送到服务器后服务器会通过这个属性来和资源的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来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资源是否做了修改。如果资源没有修改,那么返回 304 状态,让客户端使用本地的缓存。如果资源已经被修改了,则返回修改后的资源。使用这种方法有一个缺点,就是 Last-Modified 标注的最后修改时间只能精确到秒级,如果某些文件在1秒钟以内,被修改多次的话,那么文件已将改变了但是 Last-Modified 却没有改变,
这样会造成缓存命中的不准确。

因为 Last-Modified 的这种可能发生的不准确性,http 中提供了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 Etag 属性。服务器在返回资源的时候,在头信息中添加了 Etag 属性,这个属性是资源生成的唯一标识符,当资源发生改变的时候,这个值也会发生改变。在下一次资源请求时,浏览器会在请求头中添加一个 If-None-Match 属性,这个属性的值就是上次返回的资源的 Etag 的值。服务接收到请求后会根据这个值来和资源当前的 Etag 的值来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资源是否发生改变,是否需要返回资源。通过这种方式,比 Last-Modified 的方式更加精确。

当 Last-Modified 和 Etag 属性同时出现的时候,Etag 的优先级更高。使用协商缓存的时候,服务器需要考虑负载平衡的问题,因此多个服务器上资源的 Last-Modified 应该保持一致,因为每个服务器上 Etag 的值都不一样,因此在考虑负载平衡时,最好不要设置 Etag 属性。

强缓存策略和协商缓存策略在缓存命中时都会直接使用本地的缓存副本,区别只在于协商缓存会向服务器发送一次请求。它们缓存不命中时,都会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来获取资源。在实际的缓存机制中,强缓存策略和协商缓存策略是一起合作使用的。浏览器首先会根据请求的信息判断,强缓存是否命中,如果命中则直接使用资源。如果不命中则根据头信息向服务器发起请求,使用协商缓存,如果协商缓存命中的话,则服务器不返回资源,浏览器直接使用本地资源的副本,如果协商缓存不命中,则浏览器返回最新的资源给浏览器。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
《浅谈浏览器缓存》
《前端优化:浏览器缓存技术介绍》
《请求头中的 Cache-Control》
《Cache-Control 字段值详解》

Ajax 解决浏览器缓存问题?

  • 1.在 ajax 发送请求前加上 anyAjaxObj.setRequestHeader(“If-Modified-Since”,”0”)。

  • 2.在 ajax 发送请求前加上 anyAjaxObj.setRequestHeader(“Cache-Control”,”no-cache”)。

  • 3.在 URL 后面加上一个随机数: “fresh=” + Math.random();。

  • 4.在 URL 后面加上时间戳:”nowtime=” + new Date().getTime();。

  • 5.如果是使用 jQuery,直接这样就可以了$.ajaxSetup({cache:false})。这样页面的所有 ajax 都会执行这条语句就是不需要保存缓存记录。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
《Ajax 中浏览器的缓存问题解决方法》
《浅谈浏览器缓存》

同步和异步的区别?

相关知识点:

同步,可以理解为在执行完一个函数或方法之后,一直等待系统返回值或消息,这时程序是处于阻塞的,只有接收到返回的值或消息后才往下执行其他的命令。  

异步,执行完函数或方法后,不必阻塞性地等待返回值或消息,只需要向系统委托一个异步过程,那么当系统接收到返回值或消息时,系统会自动触发委托的异步过程,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流程。

回答:

同步指的是当一个进程在执行某个请求的时候,如果这个请求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返回,那么这个进程会一直等待下去,直到消息返
回为止再继续向下执行。

异步指的是当一个进程在执行某个请求的时候,如果这个请求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返回,这个时候进程会继续往下执行,不会阻塞等
待消息的返回,当消息返回时系统再通知进程进行处理。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
《同步和异步的区别》

什么是浏览器的同源政策?

我对浏览器的同源政策的理解是,一个域下的 js 脚本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不能够访问另一个域的内容。这里的同源的指的是两个
域的协议、域名、端口号必须相同,否则则不属于同一个域。

同源政策主要限制了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当前域下的 js 脚本不能够访问其他域下的 cookie、localStorage 和 indexDB。

第二个是当前域下的 js 脚本不能够操作访问操作其他域下的 DOM。

第三个是当前域下 ajax 无法发送跨域请求。

同源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它只是对 js 脚本的一种限制,并不是对浏览器的限制,对于一般的 img、或者
script 脚本请求都不会有跨域的限制,这是因为这些操作都不会通过响应结果来进行可能出现安全问题的操作。

如何解决跨域问题?

相关知识点:

    1. 通过 jsonp 跨域
    1. document.domain + iframe 跨域
    1. location.hash + iframe
    1. window.name + iframe 跨域
    1. postMessage 跨域
    1. 跨域资源共享(CORS)
    1. nginx 代理跨域
    1. nodejs 中间件代理跨域
    1. WebSocket 协议跨域

回答:

解决跨域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我们想要实现的目的来划分。

首先我们如果只是想要实现主域名下的不同子域名的跨域操作,我们可以使用设置 document.domain 来解决。

(1)将 document.domain 设置为主域名,来实现相同子域名的跨域操作,这个时候主域名下的 cookie 就能够被子域名所访问。同时如果文档中含有主域名相同,子域名不同的 iframe 的话,我们也可以对这个 iframe 进行操作。

如果是想要解决不同跨域窗口间的通信问题,比如说一个页面想要和页面的中的不同源的 iframe 进行通信的问题,我们可以使用 location.hash 或者 window.name 或者 postMessage 来解决。

(2)使用 location.hash 的方法,我们可以在主页面动态的修改 iframe 窗口的 hash 值,然后在 iframe 窗口里实现监听函数来实现这样一个单向的通信。因为在 iframe 是没有办法访问到不同源的父级窗口的,所以我们不能直接修改父级窗口的 hash 值来实现通信,我们可以在 iframe 中再加入一个 iframe ,这个 iframe 的内容是和父级页面同源的,所以我们可以 window.parent.parent 来修改最顶级页面的 src,以此来实现双向通信。

(3)使用 window.name 的方法,主要是基于同一个窗口中设置了 window.name 后不同源的页面也可以访问,所以不同源的子页面可以首先在 window.name 中写入数据,然后跳转到一个和父级同源的页面。这个时候级页面就可以访问同源的子页面中 window.name 中的数据了,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传输的数据量大。

(4)使用 postMessage 来解决的方法,这是一个 h5 中新增的一个 api。通过它我们可以实现多窗口间的信息传递,通过获取到指定窗口的引用,然后调用 postMessage 来发送信息,在窗口中我们通过对 message 信息的监听来接收信息,以此来实现不同源间的信息交换。

如果是像解决 ajax 无法提交跨域请求的问题,我们可以使用 jsonp、cors、websocket 协议、服务器代理来解决问题。

(5)使用 jsonp 来实现跨域请求,它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动态构建 script 标签来实现跨域请求,因为浏览器对 script 标签的引入没有跨域的访问限制 。通过在请求的 url 后指定一个回调函数,然后服务器在返回数据的时候,构建一个 json 数据的包装,这个包装就是回调函数,然后返回给前端,前端接收到数据后,因为请求的是脚本文件,所以会直接执行,这样我们先前定义好的回调函数就可以被调用,从而实现了跨域请求的处理。这种方式只能用于 get 请求。

(6)使用 CORS 的方式,CORS 是一个 W3C 标准,全称是"跨域资源共享"。CORS 需要浏览器和服务器同时支持。目前,所有浏览器都支持该功能,因此我们只需要在服务器端配置就行。浏览器将 CORS 请求分成两类:简单请求和非简单请求。对于简单请求,浏览器直接发出 CORS 请求。具体来说,就是会在头信息之中,增加一个 Origin 字段。Origin 字段用来说明本次请求来自哪个源。服务器根据这个值,决定是否同意这次请求。对于如果 Origin 指定的源,不在许可范围内,服务器会返回一个正常的 HTTP 回应。浏览器发现,这个回应的头信息没有包含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字段,就知道出错了,从而抛出一个错误,ajax 不会收到响应信息。如果成功的话会包含一些以 Access-Control- 开头的字段。

非简单请求,浏览器会先发出一次预检请求,来判断该域名是否在服务器的白名单中,如果收到肯定回复后才会发起请求。

(7)使用 websocket 协议,这个协议没有同源限制。

(8)使用服务器来代理跨域的访问请求,就是有跨域的请求操作时发送请求给后端,让后端代为请求,然后最后将获取的结果发返回。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
《前端常见跨域解决方案(全)》
《浏览器同源政策及其规避方法》
《跨域,你需要知道的全在这里》
《为什么 form 表单提交没有跨域问题,但 ajax 提交有跨域问题?》